共享單車的「雙輸困局」:漲價背刺打工人趕客,不漲價持續(xù)“失血”
(圖片來源:攝圖網(wǎng))
作者|葉子 來源|新偶
打工人們,又被生活中“雞毛蒜皮”的小漲價暴擊了。
近日,據(jù)澎湃新聞報道,哈啰單車、滴滴青桔等單車品牌在成都、廣州、武漢等城市進行了調(diào)價,收費標準由工作日前15分鐘1.5元調(diào)整為前10分鐘1.5元,周末節(jié)假日起步費也由前15分鐘1.8元調(diào)整為前10分鐘1.8元,后15分鐘收費1元。
這樣的調(diào)價,讓不少不太依賴共享單車通勤、平時沒有專門關注騎行價格的網(wǎng)友感到了意外和一絲陌生。“一小時5.5元的價格,已經(jīng)超過了公交和地鐵”、“記憶中共享單車2元足夠我騎到目的地的日子已經(jīng)一去不復返了”。
而這,其實也并非是共享單車的第一次漲價了。
那么,為何此次共享單車的漲價會引起人們的熱議和媒體的關注?辛苦賺錢的打工人們和連續(xù)數(shù)年燒錢搶市場、至今尚未盈利的美團、滴滴、哈啰哪個更難?看似已經(jīng)被解決掉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難題,還有對雙方更加友好的方法嗎?
1
美團青桔哈啰共享三巨頭,對于漲價,只敢蹭蹭
共享單車自2016年出現(xiàn)發(fā)展至今,已經(jīng)過去了近十年的時間,其價格也從最初ofo“小黃車”搶占市場打出的0.5元/30分鐘的基礎上歷經(jīng)近十次提價,上漲至了如今美團、青桔、哈啰三足鼎立的2.5元(左右)/30分鐘。
那么,既然漲價已經(jīng)不是一次兩次了,為什么過去數(shù)年的悄然漲價都沒有同此次一樣引起打工人的劇烈反響呢?那自然是之前的漲價,沒有戳到打工人的一些痛處。
如果按照當前各路媒體計算的1小時漲價比例來計算的話,其實2024年的這輪漲價的幅度是遠不如5年前共享單車三巨頭將起步時間從30分鐘縮短為15分鐘來的那么高的。但如果結(jié)合實際情況來看,此次哈啰和青桔的起步時間從15分鐘下調(diào)至10分鐘,卻直接對那些出了地鐵、但還沒到公司的打工人進行了暴擊。
圖源:青桔、哈啰APP
作為解決“出行最后一公里”問題而產(chǎn)生的服務,共享單車本身的平均使用時長一直較短。
據(jù)《中國主要城市共享單車/電單車騎行報告》,2023年共享單車活躍用戶的單車單次騎行時長11.7分鐘,而在參與統(tǒng)計的6個超大城市、9個特大城市、5個Ⅰ型大城市和1個Ⅱ型大城市中,只有哈爾濱市與合肥市的單次騎行時長不在10到15分鐘的區(qū)間。
圖源:《2023年中國主要城市共享單車/電單車騎行報告》
而此次提價,正是對準了打工人從地鐵口到家和公司的“七寸”下了狠手。
這也意味著,對于超過九成的打工人來說,過去只需要一個起步價1.5元/1.8元的支出就能覆蓋全程,現(xiàn)在卻要因為多騎了兩三分鐘,就得多支付60%的價格,這可比媒體們統(tǒng)計的一小時提價35%要高出了不少。再加上騎行時間剛剛超過10分鐘,完全沒有到達下一個收費階梯但還要完整付款,自然引起了大家的不滿。
不過,如果只按該數(shù)據(jù)就下了“資本在低價內(nèi)卷之后自然就要提價收割”的定論的話,那么還是沒有考慮到現(xiàn)實的情況,畢竟打工人自己才是最“摳門”的那個,在有騎行月卡、季卡的情況下,還按次卡進行支付,那就不叫窮苦打工人、而是冤大頭了。
以單車30天無限騎的月卡為例,美團、青桔、哈啰的包月價格分別為35元、25元、35元。而在自動續(xù)費的購買方法下,美團和青桔的價格就大幅下降至了18.8元、16.8元,再加上時時刻刻都有的“限時優(yōu)惠”,一般都能以15元到20元的價格拿下。
圖源:美團、滴滴、哈啰
這樣的價格折合下來,每個工作日只需要1元。但如果還嫌太高無法接受,那么去閑魚代充還能找到更便宜的價格,再疊加各類支付減免,只要稍微留心,無論是自充還是代充,找到十幾元就能暢騎30天的“羊毛”也沒有多大的困難。
圖源:閑魚
而這樣聲稱漲價但卻不敢真正漲價的行為,也從側(cè)面上反映出了共享出行三巨頭的“軟弱”。既想試探消費者的底線,又不敢真正得罪自己的“衣食父母”,不然其他兩家突然“反水”降價,那豈不是虧到姥姥家?而每次節(jié)假日先提價又降價這樣小步慢走,漸進式“試探式”漲價策略的謹慎,是主要是因為考慮價格和活躍用戶的邊際效應問題。
2
和打工人比起來,“資本”的日子其實也并不好過
其實,共享出行三巨頭這樣看似矛盾且糾結(jié)的背后,是其長期以來難以實現(xiàn)的盈利問題。
關于不敢漲價的原因其實也無需贅述,在這么一個0.5元的最低刻度漲價就能造成百分之幾十價格波動、且?guī)缀跞慷际菢O端價格敏感型用戶的前提下,任何一個小波動,都會引起輿論的不滿,也給了其他看似共進退的競爭者“反水”搶奪市場的可乘之機。
但對于三巨頭一直有著想要漲價的想法,其實也情有可原。漲價最直接的原因就是,它們其實做的也是不賺錢的“辛苦活”。
據(jù)互聯(lián)網(wǎng)深度點評,根據(jù)相關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,制作一輛共享單車所需成本約為700-1100元之間;若按照4年的使用周期計算,則每輛單車的年均攤成本在175-275元之間。
此外,每輛車每日的運維開銷大約在0.5-1元之間,一年下來總運維成本達182.5-365元。兩者相加,一輛共享單車一年所需的成本為357.5-640元。
圖源:鈦媒體
而在打工人都開月卡的情況下,每輛共享單車想要覆蓋357.5-640元的支出,顯然是天方夜譚,而三大共享出行巨頭的財報也確實如此。
按照哈啰、美團、青桔三巨頭的最新投放數(shù)據(jù)計算(哈啰1000萬輛、美團520萬輛、青桔600萬-700萬輛),它們一年的運維成本分別是35.8億-64億元、18.6億-33.3億元、21.5億元-44.8億元。
而其中,混的最慘的莫過于哈啰出行了,其曾于2021年擬IPO時公布了自己的收入,雖然已經(jīng)過去了三年,但其招股書顯示的2018年、2019年、2020年三年虧損分別為22.08億元、15.05億元、11.34億元,凈虧損的大窟窿也并沒有那么好補上。
而青桔和美團也沒有好到哪去,據(jù)財報顯示,美團2022年與2023年內(nèi)共享單車所屬的新業(yè)務經(jīng)營由虧損283.79億元收窄至201.66億元;而青桔單車在掙扎三年之后,2023年單車業(yè)務所在版塊的凈利潤仍然虧損超過50億元。
面對這樣“前狼后虎,不動失血”的情況,其實三巨頭們也有過對電動兩輪車的探索。
不過,消費者們的需求大多還是集中在了解決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出行問題之上,與共享自行車相比單價更貴、成本更高的電動兩輪車自然不在大家的考慮之中。最先由此入局的哈啰雖然將目光瞄向了電動車出售、租賃的業(yè)務,但一直沒有大規(guī)模鋪開。而美團和青桔同樣沒有大范圍鋪開,大概率也是業(yè)務覆蓋范圍不夠以及投入產(chǎn)出比不高。
總得來說,共享出行三巨頭當前正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。漲價可能引發(fā)用戶流失,讓本就不豐厚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;不漲價的話,虧損則會持續(xù)讓公司失血。
所以,一直以來,哈啰美團青桔都在龜速漲價,試探用戶黏性和價格底線。不過截至目前,三家似乎都還沒有達到商業(yè)上的盈虧平衡點。
在這樣的背景之下,幾乎可以斷定,三家共享單車企業(yè)的漲價之路還會延續(xù)。打工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注定更為昂貴。
參考資料:
1.《1小時逼近6元,共享單車為什么一直漲價?》,新京報;
2.《共享單車又漲價?實測美團、青桔和哈啰:結(jié)果讓人意外》,雷科技leitech;
3.《節(jié)假日10分鐘漲到1.8元!共享單車多地漲價,背后的邏輯是什么?》,澎湃新聞;
4.《共享單車自由,一去不復返了》,中國新聞周刊;
5.《從半小時0.5元,到一小時5元!共享單車8年價格漲4倍,市民稱被“刺”到,專家:不太贊同“割韭菜”的說法》,每日經(jīng)濟新聞;
6.《一年運維成本達64億,頻頻漲價的共享單車還是好生意嗎?|鈦度圖聞》,鈦媒體國際智庫。
編者按:本文轉(zhuǎn)載自微信公眾號:新偶(ID:),作者:葉子
前瞻經(jīng)濟學人
專注于中國各行業(yè)市場分析、未來發(fā)展趨勢等。掃一掃立即關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