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邀請演講
共享單車已然成為許多人日常出行的一部分,這一行業(yè)今年頗為明顯的漲價潮卻帶來了不少聲音。
國慶假期后的兩天,美團單車(即摩拜單車)的“漲價風”就刮到了北京,北京市民由此榮升最新調價的VIP用戶。據悉,具體計價方式為:騎行30分鐘以內收費1.5元;騎行超出30分鐘,每30分鐘收費1.5元;不滿30分鐘的以30分鐘計!
這讓不少網友紛紛大呼:“怎么又漲價?!”“起步價貴過普通公交車價格,1小時性價比不如地鐵”“還不如像以前自己買輛單車……”
值得注意的是,哈啰單車、滴滴和ofo三家的共享單車在北京的計費規(guī)則未變。其中哈啰單車是每15分鐘1元,滴滴的青桔單車15分鐘之內收取1元,超出15分鐘部分,每15分鐘收取0.5元;ofo的車費按小時計,1小時收1元,不滿1小時按1小時收取。
此次并不是摩拜單車首次調整價格。在共享單車的漲價潮中,美團單車似乎成為了“積極分子”,今年在多地調整了計價方式:今年3月,摩拜單車APP顯示,從4月8日起,在北京實行新計費規(guī)則,騎行15分鐘以內收費1元,騎行超出15分鐘,每15分鐘收費0.5元。5月21日,摩拜在深圳實行新的計費規(guī)則。起步價由1元/30分鐘調整為1元/15分鐘,時長費由1元/30分鐘調整為0.5元/15分鐘。
美團單車為什么上調收費?它一年內多次調整的底氣何在?
首先我們可以看到,共享單車漲價早已是“集體行為”。繼共享單車巨頭們紛紛推動“月卡時代”后,今年3月以來,國內多家共享單車平臺先后在全國多個城市上調價格,滴滴旗下的小藍單車和青桔單車在北京市調整起步價;哈啰單車也在北京、上海、鄭州、成都、昆明等地更新了計費標準,各城市間價格不一,北京、沈陽等地每15分鐘1元即4元/小時。
盡管連續(xù)漲價,部分市民還是對共享單車熱情不減,對一線城市有“最后一公里”需求的用戶尤其如此。
事實上,在一些用戶眼里,騎共享單車是一種鍛煉身體的方式,還能開辟出適合騎行、風景不錯的上下班新路線,這種出行方式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,比封閉的公交車和擁擠的地鐵更添一份“戶外風”。
還有用戶表示,自己用的是摩拜的套餐產品,因此并沒有因為共享單車集體漲價而降低騎行的頻率。而且共享單車的定位就是解決出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一般騎行時間都在15分鐘內,漲價對多數(shù)用戶影響不大。
再者,也有一些用戶看到了不同出行方式之間的差異化,因此不太在意共享單車的性價比。比如公交車雖然便宜,但急匆匆趕著出門,路程又不太遠的時候還是騎一輛摩拜更快,而且也不用頻頻受到到站停車的干擾;地鐵雖然性價比更高,但有些線路就是“摩肩接踵”人流多得可怕,有些站迷宮般的換乘更是讓人頭大……共享單車,用戶感受到自主控制的機會更多,除了天氣其他不那么受外界的影響,充分享受自己的騎行體驗。
最后,美團單車(摩拜單車)在共享單車儼然已經是一大霸主,相對其他平臺有著自己的獨特優(yōu)勢。
那么,除了共享單車和自身平臺的優(yōu)勢,美團單車上調收費的背后還有哪些原因?
運營:盈利不佳、投放量減少
其實在盈利不佳、投放量減少的客觀情況下,漲價也是美團單車必然的選擇,漲價后面臨的那一部分用戶流失是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:
數(shù)據顯示,截至今年5月,行業(yè)最具代表性的兩家公司ofo和摩拜目前都未曾盈利,ofo待退押金規(guī)模在10億-20億元,而美團2018年財報顯示,摩拜單車業(yè)務自4月份收購起到年底,虧損達45.5億元。
摩拜單車投資人、祥峰資本合伙人趙楠稱,共享單車漲價是“市場自身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表現(xiàn)”,他認為漲價是為了提升共享單車自身的造血能力,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永遠補貼。
北京的這輪漲價潮之前,美團單車已經宣布在廣州、深圳、上海分別實行新版計費規(guī)則,深圳、廣州起步價由30分鐘1元升至1.5元,超過30分鐘的時長費為1元/每30分鐘;上海騎行15分鐘以內收費由1元升至1.5元,超出15分鐘,每15分鐘收0.5元。
共享單車調整價格同時,各地相關部門紛紛要求共享單車企業(yè)減量增效。2019年7月,摩拜單車向市交通委提交了投放車輛減量與同步置換新車方案。消息顯示,摩拜單車將按現(xiàn)有報備投放車輛數(shù)的50%減量,并全部領回由各區(qū)集中清理存放的車輛,于2019年年底前實施完成。實施減量過程中,摩拜單車完成第一批摩拜美團黃新款單車置換。
市場上共享單車供給大幅減少,供需關系走向相對平衡,共享單車漲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但這時候用戶也勢必更加注重騎行體驗、配套服務等。如果每次都是通過漲價來“造血”,向消費者轉嫁自身運營不足的問題,最后必然招致抱怨吐槽。
商業(yè)模式:走向“精耕細作”
事實上,除了盈利、投放量方面的考慮,共享單車漲價也有利于有利于行業(yè)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,有利于為城市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務,在秋冬旺季漲價等更容易被理解,這背后是頭部企業(yè)們紛紛謀求長期健康、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努力。
據比達數(shù)據,繼費用之后,騎行舒適感成為影響用戶體驗的第二大因素,占比47.6%。
對那些價格敏感的用戶來說,這可能是唯一能留住他們的因素。
目前,共享單車的收入基本靠騎行收費。車身廣告被禁止、退押金呼聲迭起……共享單車企業(yè)資金鏈更加緊張。慘淡的商業(yè)現(xiàn)狀在急功近利的資本面前,又很難再度被打動、慷慨地施以援手。上調收費——則簡單直接地成為了資金周轉的一劑“有效藥”。
當然,在融資變得越來越少的共享單車行業(yè),漲價也被部分人視為是共享單車企業(yè)的自救措施。還能走多遠還是個未知數(shù)的共享單車,漲價需“有度”。
-
青出于藍而勝于藍?還是青黃不接?滴滴青桔和哈啰單車雙雄正面交鋒,誰更強?據晚點LatePost4月17日消息,滴滴旗下青桔單車近日獲得超過10億美元融資,君聯(lián)資本領投,另一家國外大基金跟投。這也是青桔的首輪融資。就在4月2日左右,哈啰出行CEO楊磊內部信表示,哈啰在去年底完成了新一輪融資,這筆錢還沒開始用。4月8日,哈啰與寧德時代、螞蟻金服合資成立的福建寧德智享無限科技(換電業(yè)務),獲上市公司中恒電氣2億投資。兩家似乎是掐著點一起宣布融資,北京青桔占優(yōu)勢,上海哈啰占優(yōu)勢,兩家今年會打一場激烈的攻防戰(zhàn)。本來大家都以為共享單車大戰(zhàn)結束了。
掃一掃
下載《前瞻經濟學人APP》進行提問
與資深行業(yè)研究員/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(yè)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