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屆年輕人,在直播間追起了傳統(tǒng)“打擂”
圖源:攝圖網
作者|陳默 來源|略大參考(ID:hyzibenlun)
得益于短視頻和直播平臺上的音樂PK,過往那些節(jié)奏緩慢的傳統(tǒng)音樂和戲曲曲藝,正在變得“快起來”,從而更加貼近當代人的觀賞習慣。在碰撞之中,古老融合了現(xiàn)代性,現(xiàn)代增加了古典感,新的活力由此迸發(fā)。
01
直播PK
有多少人是一看電視上的古箏演奏就趕緊換臺的?
盡管古箏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但在現(xiàn)實中,很少有人能從頭到尾聽完一首古箏音樂。
一個原因,就是其節(jié)奏過于緩慢。
這一點,就連古箏藝術家都無法回避。一位某古箏流派市級非遺傳承人就曾坦言,古人受條件所限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生活節(jié)奏緩慢,且在古代,古箏演奏者多為有感而發(fā),“所以彈起來相對慢一些”。
問題是,現(xiàn)代人很難有這樣的心情。
但現(xiàn)在,在直播間,古箏的節(jié)奏快起來了。
不久前,不少觀眾見證了抖音上的一場古箏與小提琴的直播PK,音樂是年輕人耳熟能詳?shù)摹堆┞湎碌穆曇簟?mdash;—熱門古裝劇《延禧攻略》的片尾曲。
彈奏古箏的,是民族樂器主播無雙宛青??傄园准喺诿?、神秘感十足的她,在抖音上已經有214萬粉絲。拉小提琴的,則是小提琴演奏家荀博。他現(xiàn)在的抖音粉絲數(shù)是955萬。這個陣容被觀眾形容為“神仙打架”。
在這場合奏中,古箏“大珠小珠落玉盤”的特質和小提琴千回百轉、綿長悠揚的特質,被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。表演節(jié)奏緊湊,看完有意猶未盡之感。
打擂是中國民間戲曲的一種競技模式,《超級女聲》《我是歌手》這類選秀PK和歌手PK類節(jié)目也取得過巨大的成功。如今,得益于短視頻和直播平臺上的音樂PK,過往那些節(jié)奏緩慢的傳統(tǒng)音樂和戲曲曲藝,正在變得“快起來”,從而更加貼近當代人的觀賞習慣。
一個典型的嘗試,就是抖音直播在2022年推出的《名角DOU來了》。在這里,京劇、豫劇、黃梅戲、越劇、粵劇、秦腔、昆曲等中國傳統(tǒng)戲劇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家紛紛登臺亮相。
目前,觀眾還可以看到抖音直播的另一個嘗試——官方輪麥秀《DOU來唱好戲》。來自上述各個劇種的名家和青年演員在這個節(jié)目上輪番登場,以PK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才華。
比如六次登上春晚舞臺的黃梅戲名家吳瓊,就與曾獲中國戲曲梅花獎的黃梅戲藝術家梅院軍清唱《孟姜女》中的經典唱段《夢會》:“秋水望穿等郎信,城墻上跑馬難回城。大雪紛飛等郎信,半空點燈燈不明……”
“行家開口就是不一樣。”有觀眾如是評價。
和正裝配樂的舞臺表演相比,他們在屏幕前的素顏清唱別有一番風味,也更親切。
而表演的節(jié)奏也非常緊湊,很適合短視頻的傳播方式。
“說實話京劇臉譜本來確實挺好看,可唱的說的全是方言怎么聽也不懂,慢慢騰騰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。樂隊伴奏一聽光是鑼鼓家伙,嚨個哩個三大件。這怎么能夠跟上時代跟上潮流,吸引當代小青年?”京劇《唱臉譜》的歌詞曾這樣寫道。
如今,一切都在改變。
就連地方政府也發(fā)現(xiàn)了這種直播音樂打擂方式的優(yōu)點。不久前,2023“瀏聲大舞臺”抖音直播全民音樂PK賽在湖南省瀏陽市順利收官。從5月21日開始到7月2日閉幕,這個活動累計播出時長近百小時,總曝光次數(shù)500萬,進入直播間總人數(shù)102萬,總音浪打賞近70萬,最高峰時在線人數(shù)超過5500人。
02
第二舞臺
《2022抖音演藝直播數(shù)據(jù)報告》顯示,一年之內,抖音上的演藝類直播超過了3200萬場,平均每場觀眾超過3900人次。
如果說線下舞臺是第一舞臺,那么,視頻直播間目前已經是重要的“第二舞臺”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、教授李彪在談到直播已經成為演出行業(yè)的“第二舞臺”時就曾表示,直播打賞已經成為演藝經濟的新形態(tài),它相當于一種內容經濟。
視頻直播間之所以能成為“第二舞臺”,與它的先天優(yōu)勢是分不開的。
首先,就是能跨越時空限制。
疫情期間的音樂會直播已經說明,互聯(lián)網能有效地突破物理空間阻隔,連接表演者與觀眾。羅大佑、崔健、王菲、陳奕迅、五月天、孫燕姿,都曾在疫情期間亮相線上演唱會。在抖音上,吳瓊夫婦的粉絲數(shù)達到了254萬,視頻有超過3600萬點贊。川劇演員吳菁菁一年來在抖音上做了近300場直播,觀眾超過了600萬人次。
這在潛移默化間,改變著用戶的觀看心智。在后疫情時代,用戶也將視頻直播間作為一個主要陣地。
其次,第二舞臺的啟動成本較小,表演者只需要有網絡、攝像頭、麥克風就行。而線下演出,光是場地租賃費都不是一個小數(shù)。
在線上,觀眾不需要舟車勞頓,不需要排隊進場,只需要點進直播間,就可以免費觀看。
第三,網絡的傳播方式有利于吸引同好和年輕觀眾,尤其是在一些區(qū)別于大眾主流文化的小眾文化領域,比如包括戲曲曲藝在內的傳統(tǒng)藝術方面。
《2022抖音年輕人觀察報告》顯示,在抖音用戶中,95后、00后占比最大,高達85%。這部分年輕人群,顯然正是傳統(tǒng)藝術門類希望努力爭取的目標客群——有了年輕人的關注,傳統(tǒng)藝術才能生生不息。
03
互聯(lián)網拯救非遺?
作為一個前文化記者和背包客,小陳去過許多地方。她發(fā)現(xiàn),在現(xiàn)代生活的沖擊下,很多古老的東西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變化。
以古村落為例,這個承載人們古老鄉(xiāng)愁的載體正在逐漸消失。貴州黎平的肇興侗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,有“侗鄉(xiāng)第一寨”之稱,曾被評為“中國最美的六大鄉(xiāng)村古鎮(zhèn)”。多年前,小陳第一次去肇興旅行時,當?shù)赝耆珱]有被開發(fā),一派田園風光。時隔多年后,當?shù)匾呀浭且粋€頗為商業(yè)化的景點。
成都周邊的古村落也是這樣:游客如潮,全是商鋪,賣的東西一模一樣。在去了許多這樣的村子后,小陳問成都本地朋友:“附近還有沒有沒有被開發(fā)的古村?”后者仔細想了一下后回復:“好像沒有了。”
2023年春節(jié),小陳還去過一個位于四川西南部大山深處的村莊。這個村莊位列第一批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名錄,網上流傳的圖片古色古香。但是等從縣城輾轉了兩次車,耗費半天時間到了現(xiàn)場之后,小陳非常失望——村子里保留的木建筑已經不多,很多人家在原地建起了幾層水泥樓房,整個村子已經不復傳統(tǒng)村落的樣貌。
小陳明白,傳統(tǒng)古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(zhèn)保護面臨多重難題:學者希望古村落保留下來;游客既希望看到古村落保留下來,又不想在旅游時感到不便;原住民則希望有更現(xiàn)代化的居住條件、更高的收入,畢竟人們都向往更美好的生活,沒人有資格要求別人一成不變。
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保護也面臨著挑戰(zhàn)。以侗族大歌為例,早些年,在貴州的黎平、從江和榕江等地,到了農閑時節(jié),寨子里就會組織歌隊到其他寨子走訪對歌,但現(xiàn)在,年輕人都出門打工,可以完整唱出幾首侗族大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。
如何對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進行活化利用和有機傳承,成為了困擾人們的難題——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沉淀下來的精華,到了今天,它們往往已經脫離了當時的社會語境和使用環(huán)境。但如果它們只能被以視頻、錄音、文物等形式放進博物館里供人觀瞻,就失去了生命力,有朝一日可能就真的死去了。
只有順利融入現(xiàn)代生活,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才能夠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。這也是多年前,白先勇為了讓年輕人愛上昆曲,以現(xiàn)代審美、現(xiàn)代劇場概念打造青春版《牡丹亭》的原因所在。
如今,通過直播等形式,一部分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已經“活”起來了——侗族大歌、鍋莊舞、上黨梆子、蘆笙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,如今都在抖音上呈現(xiàn)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了它們的價值。
在抖音上,一個有關“沉浸式聽侗族大歌”的短視頻,吸引了超過60萬點贊,有1.7萬條評論、1.8萬條轉發(fā);一個由昆曲名家單雯、陶一春表演的《牡丹亭》游園片段,點贊達到了1.7萬,轉發(fā)超過5000。
《2023抖音非遺數(shù)據(jù)報告》顯示,過去一年,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.9萬場非遺直播,平均每分鐘就有13場非遺內容開播;過去一年,抖音曲藝類非遺播放量同比增長最多TOP 10中國,就包括儺舞、蘆笙舞和木偶戲這樣的瀕危非遺。
除了“被看到”之外,短視頻和直播平臺給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帶來的另外一個好處,就是為其傳承人開拓了收入渠道,讓他們的生存變得更容易了。
收入渠道之一,是打賞。在過去,很多年輕人接觸戲曲曲藝的唯一時刻,是在看春晚時。現(xiàn)在,他們在網上看戲曲曲藝等傳統(tǒng)藝術時,還會給表演者打賞?!?023抖音非遺數(shù)據(jù)報告》顯示,過去一年里,直播打賞最高的演藝類非遺分別為古箏、黃梅戲、越劇。而在截至2022年11月的一年里,抖音非遺類直播每天開播1617場,打賞總收入同比增長533%。
另一個收入渠道,就是商品銷售。短視頻和直播平臺,是一個接觸年輕人的窗口。
非遺傳承人也可以開設店鋪,銷售商品。比如一位山東非遺“茌平剪紙”的傳承人,就在抖音上賣起了剪紙工具和教程。
不止如此。短視頻和直播平臺這樣的“第二舞臺”,給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傳承帶來的最大好處,或許是雙向反哺——藝術家可以實時了解現(xiàn)代的、年輕人的審美與需求,并結合互聯(lián)網特點來創(chuàng)造作品。比如京劇藝術家王珮瑜就在抖音上演過“變裝秀”,其抖音粉絲數(shù)已經達到了88萬。
而非遺傳承人可以根據(jù)年輕人的喜好和審美定制產品,讓非遺變得更現(xiàn)代。
在碰撞之中,古老融合了現(xiàn)代性,現(xiàn)代增加了古典感,新的活力由此迸發(fā)。
某種意義上,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會因此真正“活下來”。畢竟,古老的村落在被推倒之后就很難重現(xiàn),但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則可以在此前的基礎上不斷演變、更新——只要它們被看見,被支持。
互聯(lián)網平臺,就提供了這樣一雙“看見”的眼睛。
編者按: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:略大參考(ID:hyzibenlun),作者:陳默
前瞻經濟學人
專注于中國各行業(yè)市場分析、未來發(fā)展趨勢等。掃一掃立即關注。